
1958年以来的《国语》研究概览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Guoyu Since 1958
1958-2012年间的《国语》研究分为多个方面,学者们分别从历史、文献、语言、文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对《国语》展开研究。总体来看,研究比较充分的为文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为语言和文献考订。有些学者对于《国语》作者、《国语》性质多有措意,但由于材料的问题,《国语》作者问题的探讨恐难有新的进展,《国语》性质的探讨也没有超出前人。
[1] |
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2] |
张以仁.国语斠证[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
[3] |
张以仁.国语左传论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
[4] |
张以仁.春秋史论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
[5] |
张以仁.张以仁先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6] |
郑良树.国语校证(上)[J].幼獅學誌,7(4):1-45.
|
[7] |
郑良树.国语校证(中)[J].幼獅學誌,8(1):1-34.
|
[8] |
郑良树.国语校证(下)[J].幼獅學誌,8(2):1-33.
|
[9] |
谭家健.试论《国语》的文学价值[J].江淮论坛,1983(6):112-119.
|
[10] |
林徐典.《国语》的人物、结构与语言[C]//林徐典.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集刊(三集).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1990:1-45.
|
[11] |
大野峻.《国语》公序本之再评价[J].东海大学文学部纪要,1974(22):1-8.
|
[12] |
谭家健.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7).
|
[13] |
刘利.从历史语法角度看《国语》的语料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6):44-49.
|
[14] |
Schaberg D C.A Patterned past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M].纽约: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
|
[15] |
陈鹏程,刘生良.近三十年来大陆地区《国语》文学性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8):22-2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