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文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
Identification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Themes in Literature Resource Guarantee System in China
[目的/意义] 对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文主题演化的路径进行分析,为重构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主要使用LDA模型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聚类,首先以时间段为划分依据,绘制主题词共现网络,探索各主题之间的交互关系,后通过相似度计算判定各主题内部的演化路径并绘制桑基图以可视化形式展现演化结果。[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相关主题在2000年左右均已基本出现,主题主要包含资源角度和机构角度两大类,且受计算机技术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并针对该两大类主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Purpose/significance] By analyzing the path of thematic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resource guarantee system in China,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reconstructing literature resource guarantee system in China.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used LDA model to cluster the collected documents. Firstly, it used the time period as the basis of division, drew the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topic words, and explor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opics. Then the paper determined the evolution path within each subject by similarity calculation and showed it in the form of visualization by drawing Sankey diagram. [Result/conclus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all the relevant themes of literature resource guarantee system in China have basically appeared around 2000. The topic mainly includes two categories of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polic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se two categories of topics.
literature resource guarantee system / LDA / thematic identification / thematic evolution
[1] |
王翠萍, 杨沛超. 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论纲[J]. 图书馆学研究, 2000(2): 15-17,14.
|
[2] |
刘自强, 王效岳, 白如江. 多维度视角下学科主题演化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以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为例[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6, 42(6): 67-84.
|
[3] |
范云满, 马建霞. 利用LDA的领域新兴主题探测技术综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2(12): 58-65.
|
[4] |
张玉芳, 彭时名, 吕佳. 基于文本分类TFIDF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 计算机工程, 2006(19): 76-78.
|
[5] |
施聪莺, 徐朝军, 杨晓江. TFIDF算法研究综述[J]. 计算机应用, 2009, 29(S1): 167-170,180.
|
[6] |
BLEI D M,NG A Y,JORDAN M I.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3,3:993-1022.
|
[7] |
夏旭, 曾海标. CD-ROM数据库的引进、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 图书馆杂志, 1996(3): 32-35.
|
[8] |
肖希明. 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纲[J]. 图书馆, 1996(6): 8-12.
|
[9] |
孙瑞英. 建立国家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构想[J]. 情报科学, 2002(7): 680-683.
|
[10] |
黎晓. 北京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26(3): 16-20.
|
[11] |
杨永厚. 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1): 72-74,92.
|
[12] |
李朵.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网络服务系统现状与发展[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3): 27-29.
|
[13] |
袁海波, 孟连生.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兼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 情报学报, 2002(1): 57-62.
|
[14] |
张晓林.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及其建设进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4): 344-346,343.
|
[15] |
朱丽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探讨[J]. 图书情报导刊, 2018, 3(8): 7-11.
|
[16] |
远征. 实现资源共享对高校图书馆的现实意义[J]. 大学图书馆通讯, 1987(4): 10-13,19.
|
[17] |
崔慕岳, 代根兴. 论馆际互借[J].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0(3): 54-57.
|
[18] |
夏旭. 资源共享发展的一大趋势──光盘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整合[J].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5(5): 40-42.
|
[19] |
黄建年. MARC数据与图书馆[J]. 津图学刊, 1997(4): 28-34.
|
[20] |
曹作华. 论网络化、数字化与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策略的转化[J]. 情报科学, 2002(1): 16-18.
|
[21] |
王元如, 宁圣红. 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 现代情报, 2000(6): 15-16.
|
[22] |
郭晔. 浅谈创建文献资源有偿共享体系[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2): 82-83,86.
|
[23] |
许子明, 田杨锋. 云计算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J]. 信息记录材料, 2018, 19(8): 66-67.
|
[24] |
罗晓慧. 浅谈云计算的发展[J]. 电子世界, 2019(8): 104.
|
[25] |
宛章齐. 试论全国农业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7(1): 21-22.
|
[26] |
王子玉. 关于西北五省农业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构想[J]. 甘肃科技, 1998(6): 2-3.
|
[27] |
黄权才. 图书馆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策略[J]. 图书馆界, 2001(4): 1-6.
|
[28] |
陈彬强. 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 图书馆建设, 2015(5): 88-92.
|
[29] |
周纯, 冯彩芬, 马翠嫦. 中国周边区域研究文献的需求与保障——以中山大学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 34(5): 73-77,83.
|
[30] |
王伟.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研究[J]. 情报科学, 2012, 30(11): 1751-1754.
|
[31] |
魏敏. 信息组织4.0:变革历程和未来图景[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8, 27(1): 78-85.
|
[32] |
田红梅. 试论图书馆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4): 312-314.
|
[33] |
易明, 王学东, 邓卫华.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社会化标签网络分析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36(2): 107-114.
|
[34] |
赵萍, 马江宝. 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及其实现[J]. 图书馆学研究, 2005(8): 32-35.
|
[35] |
魏蕊, 初景利. 学术图书开放获取与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 32(3): 17-22.
|
[36] |
汪涛, 肖希明. 新信息环境下的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J]. 图书与情报, 1999(1): 33-36.
|
[37] |
索传军, 吴启琳. 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8): 55-59,93.
|
[38] |
安月英.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馆藏评价指标体系[J]. 图书馆, 2008(4): 82-84.
|
[39] |
马海群, 吕红.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动态模糊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 情报科学, 2011, 29(2): 166-171.
|
[40] |
陈小山, 陈国福, 张瑞. 基于因子分析和SEM模型的期刊评价指标结构关系研究[J]. 情报科学, 2016, 34(10): 61-64,71.
|
[41] |
唐定海. 院系自采文献管理初探[J]. 图书馆建设, 2009(1): 52-54.
|
[42] |
李家清. 合并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1(S1): 10-12,30.
|
[43] |
杨树雨. 论如何建立多校园的效益型图书馆[J]. 情报资料工作, 2001(2): 54-56.
|
[44] |
杨宗英, 郑巧英, 夏佩农. 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J]. 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7(3): 1-5.
|
[45] |
朱泽, 李玉海, 王常珏, 等. 重构之路,我国数字资源保障体系的发展与未来——“2021年全国数字资源保障体系重构学术研讨会”评述[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6): 30-35.
|
田栩冉:进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及修订;
马笑笑:进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及修订;
李玉海:负责论文选题,提出论文框架,进行论文修订与定稿。
/
〈 |
|
〉 |